低空经济新风口:中国无人机产业与外贸出口全景解析

2025年4月29日,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正式启用低空运输智能通关模式,成为中国首例“低空经济+智能模式”的示范性实践,为海关特殊监管区低空物流配送领域开辟新发展路径提供了范例和思路,有力响应了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为外贸行业的增长创造了新驱动力量。   低空经济成行业新风口 低空经济指以各类航空器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相关产品包括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主要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涵盖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领域。无论是聚焦物流运输,还是相关产品制造出口,低空经济的腾飞都为外贸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利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据《2024 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底,获得无人机运营合格证的单位近2万;全年无人机累计飞行2666.7万小时,同比增长15.4%,标志着中国无人机产业已形成规模化运营格局。而随着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持续完善,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明确政策支持,加速商品低空运输 在全球政策与产业发展催化下,低空物流(指利用无人机等航空器在低空范围内进行物流配送的新型物流方式)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正逐渐崭露头角。据行业调研平台QYResearch统计:预计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物流市场销售额将达548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3.0%;而麦肯锡则预测:到2030年低空物流将占全球跨境包裹总量的15%,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趋势,恰恰反映了全球贸易体系对高效物流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传统物流依赖陆运、海运或空运,存在时效低、成本高、末端配送难等诸多局限性,而低空物流以无人机、eVTOL为载体进行运输,凭借灵活性强、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低空物流正加速革新,并获得了可观成效。聚焦跨境电商商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效率低、模式单一、智能化水平不足等痛点,2025年4月1日,全国首条跨境电商低空物流跨城航线在穗莞两地试飞成功。该次试飞行动中,搭载了跨境电商货品的无人机,仅用10分钟即完成了传统陆运需50分钟的配送任务,时效提升80%,单票物流成本降低40%,同时大幅减少了碳排放量,为提升物流末端服务质量打开新路径。除设置、优化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外,中国各省地政府与相关部门正着手布局建设专用低空物流起降点、优化空域管理、完善无人机跨境飞行审批流程,从基础设施、合规监管等各方面助力低空跨境运输产业高飞,提升外贸业务效率。 在监管上: 高效的监管体系可以保障跨境商品物流的合规与效率,包括: 商品出境监管:海关部门大力改革通关模式,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如广州黄埔海关推出“无人机包裹即验即放”模式,将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通关时间从4小时大幅缩短至10分钟; 运行技术监管:由民航主管部门规范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中国民航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系统性地明确规范了跨境无人机适航认证、飞行空域管理等要求,为跨境电商构建合规高效的物流通道。 在基建上: 完善基础设施是支撑低空物流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方式。 以深圳为例,聚焦起降点布局,截至2024年底,市内累计建成各类型低空起降点483个,并计划在未来3年新增建设5G-A通信基站8000个、通感基站500个,实现全市起降点和运营航路全覆盖;此外,广州政府也积极探索“无人机+智慧物流”落地,于广州白云机场开通无人机专用通道,与国际物流巨头合作开发跨境货运航线,协同推进低空物流应用,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多元产品升级,助力“中国智造”出海 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包括电池续航、飞行控制算法、载荷能力等,中国低空飞行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强化,在全球供应链地位日趋提高。2024年1至10月,中国民用无人机出口总额达17.36亿美元,其中向荷兰、美国、德国出口金额分别为2.12亿美元、1.59亿美元、1.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2.21%、 9.13%、5.97%,显现了海外市场对中国无人机产品的高度认可。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企业对数据服务、能源转型方面的技术推进:   1 数字化赋能,深化产品竞争力 高度集成和稳定的软件基础,是中国制造无人机被广泛采用的重要因素。通过云端系统、AI算法和远程运维平台,中国无人机产业实现了“硬件支持+数据服务”的运营模式,“软硬一体”出口策略不仅提高了客户粘性,还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2023年,中国无人机软件市场规模已达54.64亿元,在全球无人机软件市场CAGR 32.00%的加持下,中国市场将依托软硬协同的技术创新优势实现可观盈利。 …

低空经济新风口:中国无人机产业与外贸出口全景解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