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和氢能潜力,助力中企扬帆出海!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和氢能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持续发力清洁能源市场,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已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1/3份额。凭借技术迭代、成本优势和全产业链布局,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本文聚焦2025年四大清洁能源领域的市场潜力、政策环境及技术突破,系统分析中企出海的机遇与路径,为企业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战略参考。 清洁能源营商环境全面向好 基于低碳时代趋势和“双碳”目标,国家持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政策力度。《“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2024年中国政府更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拉动清洁能源投资市场活跃性,明确鼓励外商在华投资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与电站建设。据英国能源与气候政策研究机构Carbon Brief分析数据,2024年清洁能源领域经济规模已占据中国GDP总量的10%。 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落实清洁生产政策。以2024年各地方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指按省级行政区域对电力消费规定应达到的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为例,青海、云南、四川等省份权重可达70%,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约25%,可见绿色能源产业市场的广阔前景。在国际及地方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各地方政府及企业积极探索“清洁能源+”模式,例如江苏太仓市推广粮食烘干“油改电”项目,通过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每吨粮食烘干成本下降140元,碳排放减少60.62%。 中国政府同步关注海外能源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截至2024年8月,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标志性项目接连建成投产。2025年6月,专注研究空气污染及能源转型的独立研究机构CREA,发布了《清洁能源产业规模2035年有望翻番,贡献中国现代化经济目标的五分之一》,其中提及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出口规模达1770亿美元;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企业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在“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中国创新研发技术已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产供链的重要支柱。 四大清洁能源,协同驱动增长 目前,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已形成以光伏和风电为主导,生物质能和氢能协同发展的格局,为企业出口海外释放增长力量。 光伏 光伏产业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绿色能源产业。1996年为响应全球“光明工程”倡议,中国催生首批光伏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下,光伏产业被逐步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至2024年,中国光伏产品连续四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总体保持积极向好出口态势。 以光伏组件出口为例,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累计出口约235.93吉瓦(GW)的光伏组件,较2023年上升13%。主要出口市场涵盖巴西、荷兰、印度、沙特阿拉伯和西班牙,前五大市场向中国进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42%,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 风电 中国风电产业已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21GW,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首位。从上游原材料(如叶片、塔筒)到中游整机制造,再到下游风电场开发运营,中国“海陆并举”(陆上风电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通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等方式进行开发;海上风电则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借助海面风速高、风切变小等优势建设海上风电场,并向深远海拓展),布局全产业链。 据未来智库预测,到203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GW。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中国风电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报告披露,2024年中国风电机组新增出口容量5193.7兆瓦(MW),同比增长41.7%,创历史新高。聚焦出口目的地,“一带一路”相关市场成热点,其中,2024年中国向沙特阿拉伯出口风电机组容量同比增加185%,达780MW,市场优势明显。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即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可再生能源;而作为生物质能的一种具体利用方式,生物质发电是指通过将生物质(涵盖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垃圾及有机废水等)直接燃烧或转化为可燃气体、液体后燃烧,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后,再利用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99万千瓦,同比增长4%;生物质发电量20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 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落地生物质能项目。据中国电力网消息,2024年,中国能建葛洲坝电力公司与越南生物质发电厂签约项目,以深度合作助力越南履约目标:到 2030年生物质和垃圾发电装机量由 1230 MW增加至 2270 MW,到2050 年增加至 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