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眼镜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消费者对“舒适”的追求推动传统眼镜升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I)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突破,让曾经只被部分科技爱好者追捧的智能眼镜,加速向大众场景渗透。据艾瑞咨询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将突破550万台。本文聚焦传统眼镜升级,及智能眼镜崛起这两大核心增长点,解析眼镜行业变革背后的市场逻辑,为中国企业提供关于破局路径的新思路。
消费端需求升级:舒适性与场景化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全球眼镜市场正迎来多元化升级浪潮。据GrandViewResearch预测,2030年眼镜市场规模将达3359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8.6%。这一增长的核心驱动,来自消费者对“舒适性”与“场景化”的深度追求:眼镜已从少数人的必需品,升级为兼顾功能、时尚与个性化的生活单品,消费者愈发倾向为高品质与设计的溢价买单。
据《2025年中国舒适眼镜白皮书》,46.8%的消费者拥有至少2副眼镜以应对不同场景,“一人多镜”成为常态。办公、居家等静态场景中,43.8%-48.7%的用户优先选择亲肤材质;驾车、运动等动态场景中,41.0%-42.7%的用户更关注佩戴稳定性;商务社交场景则有41.0%的用户聚焦外观设计。场景细分和舒适性升级已成为市场增长两大核心推力。
作为全球眼镜产业链的重要制造与消费枢纽,中国已形成完整的眼镜产业链体系,AI和AR等技术突破叠加消费需求升级,共同推动中国眼镜行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技术端突破:AI/AR眼镜引爆千亿新赛道
AI/AR眼镜不仅是技术迭代的成果,更逐步成为重塑生活方式的新型媒介,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作为融合技术的创新可穿戴设备,AI/AR眼镜正在重塑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格局。这一趋势在区域市场中亦有明确体现: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近61%的中国受访者已购买或计划购买智能眼镜,这一数据既反映出中国消费端对智能眼镜的高接受度,也印证了智能眼镜在全球重要消费市场之一的中国,已具有广泛用户基础,为开展全球市场渗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9月,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 Meta智能眼镜成为AI/AR眼镜消费与普及的关键转折点;截至2025年7月,该智能眼镜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台,除掀起行业热潮,更验证了消费端接受度。受Ray-Ban | Meta智能眼镜的产品效应带动,2024年下半年中国市场AI/AR眼镜快速起量,眼镜品牌加速布局;2025年中国AI眼镜市场更迎来爆发式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预计2025年全年出货量将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赛道潜力持续释放。
面对消费端的场景化升级与技术端的智能迭代,中国眼镜企业通过“精准响应需求+深度整合资源”的策略,从“产品输出”向“价值输出”跃迁,构建独特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的破局路径:以技术创新与精细化运营构建全球竞争力
以“技术创新”对接双重需求,夯实产品硬实力
针对消费端的舒适性与场景化需求,中国企业聚焦传统眼镜品类的“体验升级”:
- 采用军工级防冲击材料提升防护性能;
- 通过人体工学设计优化长时间佩戴适配体验;
- 开发轻便且坚固的新型材料、可更换镜片系统、防滑设计等实用功能。
此外,中国企业正加速开发智能光感、自适应镜框、健康监测等创新品类,将智能功能融入传统眼镜。这种升级路径,能让舒适性从单一的佩戴体验,延伸至全方位的使用体验,提升了眼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2025至2030年中国眼镜片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高折射率(指折射率在1.60及以上 ,涵盖1.60、1.67、1.71、1.74等常见规格)树脂镜片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7%提升至2023年的48%,1.74折射率产品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突破23%,同时聚碳酸酯(PC)镜片在运动防护领域的应用占比达到15%,功能性镜片(如变色、渐进多焦点)的增速显著加快,在2019至2023这五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4.3%和18.6%,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传统眼镜创新赛道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技术端的智能赛道,中国企业深耕“差异化技术应用”,多家头部企业依托核心技术积累实现突破:
- 总部位于上海的AR眼镜领军企业,聚焦“视场角”这个智能眼镜最受关注的指标,通过自研的光学引擎技术,在光学组件轻薄44%的基础上,将视场角的极限从之前的约50度提升至57度。实际应用中,7度的提升足以使AR眼镜的可视面积增加38%,进一步提升沉浸式体验;
- 中国另一头部智能眼镜企业,则通过AI眼镜专属大模型“WAKE-AI任务式交流系统”,升级跨语种交流能力:区别于传统逐字逐句的翻译模式,该系统能深度理解不同场景语境后完成翻译。借助这一技术,其智能眼镜支持180种语言实时翻译,覆盖专业术语超3000条,还能在嘈杂环境中保持90%的识别准确率,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场景下表现突出。

以“精细化运营+全球化适配”深耕出海赛道,拓宽增长空间
中国眼镜企业围绕“精准匹配海外区域需求、高效整合全球全渠道资源”核心,将精细化运营贯穿出海全链路,在国际市场逐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 产品端:依托国内从原材料供应、核心部件制造到成品组装的完整眼镜产业链,中国企业实现显著成本优势,例如江苏丹阳聚集超1600家眼镜生产企业,形成涵盖镜片原料研发、镜架锻造、光学镀膜、验光设备制造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各环节紧密协同,将成本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的60%以下;
- 服务端:突破传统配镜服务边界,以“创新服务+区域定制”强化海外用户忠诚度。首先,升级高端服务体系:除基础量身定制外,推出“多模块组合服务”,如为企业客户提供“办公AI功能包+定期验光维护+镜片更换”的组合方案,企业可根据员工数量、使用场景灵活选择模块,并通过3D扫描配镜技术实现毫米级适配;其次,针对海外细分市场提供专属服务,如为东南亚穆斯林用户提供头巾专用眼镜,为欧美户外运动爱好者推出可折叠防风镜等;
- 营销端:构建明星代言、网红推广、IP联名的全渠道传播矩阵,精准触达海外不同圈层客群,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并撬动区域消费需求。艾瑞咨询调研显示,IP衍生品消费群体中Z世代占比超过73%,针对动漫、潮牌爱好者等年轻群体,IP联名款眼镜能显著提升用户付费意愿;
- 渠道端:线上线下联动,线上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品牌独立站触达全球用户,线下与欧美、东南亚等本地连锁眼镜店合作,搭建“本地化验配+售后维修”网络,这种联动模式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便捷性和专业性的双重需求,提升购买转化和客户忠诚度。
- 这种精细化运营模式能够同时满足产品精准适配、用户个性表达、高端体验三层需求,为中国眼镜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年的全球眼镜行业,消费端“舒适升级+场景细分”与技术端“AI/AR渗透+智能迭代”构成双重增长极,推动市场从“功能满足”向“体验与价值驱动”转型。中国企业凭借对需求的敏锐洞察、技术的快速转化与全球化的灵活布局,正从全球产业链的“制造参与者”成长为“创新引领者”。未来,持续将“用户需求”“技术创新”与“全球化精细化运营”深度融合,将是中国企业解锁全球眼镜万亿市场的核心密码。
2025年11月5日至11月7日,香港贸发局香港国际眼镜展将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此次展会将为中国眼镜企业、行业从业者及眼镜爱好者,提供深度领略全球眼镜前沿产品、洞察行业创新动态、拓展国际合作的机会!
洞察眼镜行业新风向
共拓海外贸易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