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从环保到经济:中国船舶业绿色转型,驶向海外!

2025年6月29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船舶业的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通过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中国船舶业正逐步实现从环保转型到经济增量的跨越,这一跨越不仅推动全球航运格局演变,更为外贸运输开辟了绿色高效通道。本文将梳理船舶业的市场规模,重点分析该行业绿色转型趋势,及这一转型对外贸运输的影响。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绿色船舶规模扩容

1 政策密集加码,明确转型路径

近30年来,全球持续推进节能减排,船舶领域的绿色转型成为国际共识。据NetZero Tracker数据,截至2023年5月,全球已有127个国家提出或设立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92%的GDP、85%的总人口及88%的碳排放,为船舶业绿色转型构建了广泛的国际政策语境。

着眼中国,对船舶节能减排的关注持续增长:不仅政府层面出台了相关规划与指引,诸如中国船级社等机构更发布了相关规范与指南。 

政府层面出台相关规划与指引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加速内河、沿海船舶设备更新,同时对新能源船舶增加补贴: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根据不同船舶类型按1000—2200元/总吨予以补贴;2025年6月29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发布文件《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度聚焦绿色转型。

中国船级社等机构发布规范与指南

2012年7月10日,中国船级社正式发布全球首部《绿色船舶规范》,并紧跟国际海事环保趋势与产业实践需求,于2019年底制定并发布《绿色生态船舶规范(2020)》。其后更陆续发布《风帆技术应用指南(2020)》《空气润滑减阻系统检验指南(2020)》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不断完善绿色生态船舶规范体系,助力节能环保技术在船舶领域落地应用 。

2 市场规模激增,中国成核心增长极

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市场动能,中国绿色船舶市场呈现规模与质量双升态势。一方面,国内内河航运、近海运输对新能源船舶的接纳度不断提高,订单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低碳航运的需求激增,为中国绿色船舶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截止到2023年年底,中国电动船舶保有量数量已经超过700艘,当年新增新能源船舶数量已超过200艘,带动船舶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0.61GWh,同比增长80%以上。

综上,国内外低碳政策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中国政府则以 “系统政策框架 + 新能源船舶补贴” 的组合举措,既呼应全球减排需求,又激活本土市场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绿色航运产业链抢占先发地位。此“政策托底 + 市场发力”的双轮模式,为后续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突破打破壁垒,多路径构建竞争力

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在于船用绿色燃料技术应用,中国在电机与电控系统领域成果显著:高效永磁同步电机提升动力传输效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则精准控电降耗。

2025年6月以来,多项船用绿色燃料及配套技术突破彰显“中国方案”实力:

  • 中船集团碳捕集系统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接卸,构建完整生态闭环,捕集率超80%;
  • 外高桥造船全球首艘风帆助推船实现风能高效转化;
  •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交付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实现三项国产化突破;
  • 北海造船氨动力散货船提前交付,印证工艺成熟;
  • 招商工业双燃料汽车运输船靠港可零排放。

技术创新的落地应用,不仅完成了产业链内部的突破,更深度渗透至外贸运输的全链路中,最终转化为外贸运输领域的实际效能提升,推动全球物流格局向绿色化、高效化方向革新。

重塑外贸运输:绿色通道提升全球链路效率

1 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贸易通道

新能源船舶的规模化应用正重塑外贸运输的成本结构与通道效率。依托电力、甲醇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在陆运转海运的衔接中减少能耗损失,整体物流成本下降12%-15%,为大宗商品(指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如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金属等,因运输量巨大故对运输成本敏感度高)跨境运输注入成本优势。

2024年,水路货物周转量增至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在货物总周转量中占比达55.6%,凸显水路运输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港口配套的绿色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

  • 上海港等国际枢纽港已实现新能源加注业务常态化运营;
  • 港内作业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
  • 全国主要港口5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超90%;
  • 国际集装箱船与邮轮靠港时可全程零排放。

这种“船舶-港口”协同的绿色链路,不仅缩短了靠港作业时间,更通过能源替代降低长期运营成本,让中国外贸运输在效率与可持续性上形成双重竞争力。

2 适配国际规则,规避贸易壁垒

在全球碳关税、环保法规趋严的背景下,新能源船舶成为外贸企业应对国际规则的“合规利器”。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例,新能源船舶可减少燃油消耗带来的碳排放,根据当前碳价测算,一艘182TEU电动船年节省碳关税支出约40万欧元,大幅提升了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而言,绿色运输认证更成为附加值提升的关键。浙江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茶叶出口占比达43.4%,通过适配新能源船舶运输获取“低碳物流”认证,契合沿线国家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推动传统商品从“性价比竞争”向“价值认同竞争”升级。这种对国际规则的主动适配,既规避了贸易壁垒,更让“中国运输”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绿色标杆。

中国船舶业绿色转型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技术突破与出海案例印证了“环保-效率-经济”的正向循环。未来,随着相关技术成熟,新能源船舶将成为外贸运输的重要选项,推动中国从“航运大国”向“绿色航运引领者”跨越。

对干中国船舶企业而言,在拥抱绿色转型、奔赴新机遇的进程中,参加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举办的国际环保博览更是不容错过的契机!展会汇聚绿色技术成果,展示前沿环保动态,是企业对接全球资源、深化多元合作的优质平台!

扫码下方注册参展 拓展环保产业商机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