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剧,传统农业、畜牧业面临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及高碳排放等多重挑战。联合国预测,至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至97亿;而据艾媒数据中心发布, 2021年到2025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每年增长0.1至0.2公斤,增长趋势稳定。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催生了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但传统动物蛋白质的生产过程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和动物福利造成了压力,寻找新产业途径供给蛋白质缺口成为重要议题。
因此,得益于特殊制造方式,替代蛋白,即通过非传统动物养殖工艺生产的蛋白质,正从实验室技术突破迈入工业化阶段,实现从“小众产品”向“主流市场”的转变。伴随技术不断迭代和消费者认知逐步提升,替代蛋白已成为食品行业具充分发展潜力的赛道。国际肉类产业博览会预计,2025年全球替代蛋白市场规模将达到 400至450亿美元。中国在这一领域更展现出突出的发展潜力,据智研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替代蛋白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16亿元,同比增长12.6%,中国替代蛋白产业正以稳健态势持续增长,逐步打开出口全球通道。
替代蛋白的市场发展概况
替代蛋白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 植物蛋白: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为原料,常见品类为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多用于制作素肉、蛋白棒类食品;
- 微生物蛋白:由微生物发酵产生,常见品类为酵母蛋白、微藻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或加工成功能性蛋白食品(如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
- 细胞培养蛋白:通过培养动物细胞产生,如模拟传统肉类口感和质地的细胞培养肉;
- 昆虫蛋白:主要来源于蚕蛹、蝗虫等昆虫的优质蛋白,目前在食品中的应用还在推广阶段;
- 藻类蛋白:以螺旋藻、小球藻等为代表,多用于保健品和特殊膳食食品。
据GMI数据平台,2024年全球替代蛋白质市场价值为905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238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9.8%。聚焦应用场景,全球替代蛋白市场细分为肉类替代品、乳制品替代品、营养补充剂等。贝哲斯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容量达374.86亿元,预测至2029年,全球规模将达到573.58亿元(CAGR7.29%)。WiseGuy Reports则预测:植物性乳制品替代品市场增量持续,到2032年将增长至601亿美元,预测CAGR为11.32%;在银发人群、运动健身群体增长需求的推动下,营养补剂大豆蛋白粉的全球市场,将从2024年的130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58亿美元。

多维层面,共推替代蛋白出海
近年来,替代蛋白从小规模、实验室研发阶段逐渐转向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模式大规模、标准化、高效率地生产研发应用,成为全球食品行业的热门赛道。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替代蛋白领域融资额达38亿美元。在市场需求持续促进产品落地、商业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替代蛋白相关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并在社会、国家、企业多层面的驱动下逐步获取更多红利。

01 社会层面:市场释放绿色生产需求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进口食品“碳足迹”提出了标注要求,推进了各行业对“碳中和认证”的重视。碳中和认证,指由权威第三方机构依据国际标准(如PAS 2060、ISO 14064等),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进行量化评估,并进一步指导、监督企业通过结合减排措施与碳抵消,最终实现“净零排放”的认证过程。
替代蛋白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植物基原料等低碳技术生产,与传统动物蛋白产品相比,其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显著降低,因而能助力中国企业满足欧盟对碳标签的强制要求,消减国际贸易壁垒。举例而言,中国一家微生物蛋白企业的出口产品是以甲烷为原料的“清洁蛋白”,不仅生产成本较传统大豆蛋白低40%,碳排放更减少了90%。
替代蛋白的低碳优势更受到了国际权威环保机构的认可与推广:如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专注于动员资本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非营利机构,旨在推动低碳和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制定的替代蛋白行业认证标准(涵盖生产、运输、包装等环节的碳排放要求),现已被多国采纳用于评估进口替代蛋白的低碳属性。通过符合该标准生产实践的企业,不仅能获得国际市场的绿色认证背书,更能加速自身生产工艺的绿色转型,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绿色消费群体,实现营收与市场份额的双增长。

02 国家层面:政府政策性支持
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多环节支持替代蛋白产业发展,逐步强化企业出海竞争力。
技术引入:2017年中国政府与以色列政府达成了一份3亿美元的交易协议,旨在推进将以色列环保能源与农业食品科技(如在实验室内使用动物干细胞培育肉的“人造肉”技术)应用到中国;
产业链完善: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细胞培养肉、合成蛋奶油等列为国家下一个五年积极参与领域;
产业出口:2025年发布的《北京市平谷区加快替代蛋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提出构建“3+X”产业体系,支持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细胞培养蛋白等研发与产业化,推动替代蛋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以外,多个其他国家政府也逐步加强对替代蛋白产业的绿色支持。2025年1月,美国能源部宣布为66个专注于推进美国关键工业部门低碳技术的项目提供超过1.36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Tender Food、Ginkgo Bioworks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可持续植物蛋白生产平台等,促进低碳食品创新。
03 企业层面:升级制造技术
替代蛋白满足增长迅速的市场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持续革新制造技术,激发出口销售。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微生物蛋白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27%,其中63%来自中国科研机构。中国科研机构的专利申请,主要包括对风味及生产效率的优化。

风味改良
各企业重点聚焦于产品风味的深度开发,使替代蛋白肉更接近真实肉类质感,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举例而言,中国一家食品科技企业通过“多级剪切-定向交联”技术模拟动物肌肉纤维结构,将植物蛋白纤维强度提升至肉类的75%,并利用微生物发酵去除异味,产品获得日本航空等企业的认可与进入资格。据中研普华预测,2027年风味创新将贡献中国替代蛋白40%的销售额增长,其中“中式风味”(如红烧肉、火锅底料)制品将成为核心出口突破点。一家中国植物基食品科技公司,推出的「东方轻食系列」上市3个月占据东京便利店即食区12%的份额,复购率比同类产品高出47%,该系列应用的“3D打印植物蛋白肉”技术专利更被日本食品工业协会列为“年度创新技术”。
效率提升
在替代蛋白产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提升生产效率是支撑规模生产和进行市场拓展的重要基础。
一家主营酵母与酵母衍生物深加工的中国企业,进行深度研发创新,通过将开发的特定酶制剂用于从酵母发酵液中,高效提取出含量超80%的蛋白质,将酵母蛋白生产效率提升至仅需数小时。目前,该企业在全球建有16条酵母生产线,酵母蛋白年产能达5万吨,其酵母蛋白制品已出口40余国。2024年,该企业更投入研发费用6.32亿元,申请专利195件,并参与制定14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其牵头制定的酵母蛋白国际标准已于2024年7月正式实施,推动酵母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全球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替代蛋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不断加速,而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凭借其创新研发力、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正成为推动全球替代蛋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对替代蛋白的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凭借风味改良、产出效率提升等技术迭代,叠加政策红利优势,中国中小企业有望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打开外贸增量空间,在全球替代蛋白供应链占据一席之地。